于是国庆后的整个纺织、服装市场闻风而动,坯布厂装货的卡车要排队,染厂进仓的货车也要排队,市场上卡车都不够用了。紧接着部分织厂仓库空了、库存没了,部分染厂开始爆仓压卡了。
难道真的仅仅一个“冷冬”的消息,就能将沉寂了大半年的纺织市场搅动的如此热闹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①成品市场备货与冬装面料订单“撞车”
熟悉面料市场的都知道,下半年10、11月前后,市场上的成品现货市场都会迎来一次比较集中的年前备货。这也就是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市场单”,这段时间的订单量大、种类有限、持续时间较短。
眼下就到了这个时间段,并且订单来的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明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外疫情严重,大量海外服装企业关门倒闭,导致大半年来服装与面料贸易同比往年大幅降低,如今他们库存见底,到了该补货的时候了。
②国内面料市场的年底补货。
同样因为疫情整个上半年订单数量极其有限,让不少纺织服装企业错过了春夏市场而库存高企。对未来市场缺乏信心导致了现货市场对备货积极性不足,如今积压的补货需求集中爆发,各类订单齐上阵,与当下的冬装面料订单遭遇,一下次就挤爆了市场,达到了今年以来的行情最高峰。
③现在降温是正常,冷冬还是未知数!
近期我国北方多地降雪、降温就一定是冷冬吗?不少专家认为,今年冬天“拉尼娜”事件只是预测会发生,是否真实会发生还依然是未知数。退一步说,就算今年天是真冷冬,那真的一定会带动服装市场持续热销,面料火爆吗?难说!
④疫情不是导致服装业陷入困境主因,冷冬+全球疫情结束也不能拯救服装业。
10月份这一波市场反弹实际上是存在一些质疑的。当前,全球时尚业处于低谷,产能过剩,中国服装行业能否借这波利好行情,持续向好是一个伪命题。把握服饰个性化、衣着品质化的趋势,而不是靠炒作的冷冬、外贸订单,服装业未来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10月行情暴涨的背后,流年不利的服装行业会迎来“新春”?
10月份国内纺织服装产销两旺的情景,让憋了大半年的服装人兴奋了一阵子。大幅降温的确是近期羽绒服、棉衣销量暴涨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宣布,“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再加上台风“灿鸿”即将来袭、北极海冰融化,2020年冬季甚至被预测为近60年来最冷的一年,保暖作用相对较好的羽绒服造抢购也就不足为奇。
得益于“全麦面包效应”,羽绒服在很多消费者内心中,与家电、汽车一样是具有耐用品属性的“大件”,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以波司登、加拿大鹅等为代表的高端羽绒服的认同感得到显著提升。在2018年羽绒服市场规模突破千亿之后,仍然以10%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羽绒服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600亿,而全球更是高达1.4万亿。
国内服装市场,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港股服装板块集体走高。10月1日至10月8日期间,李宁涨6.94%,特步国际涨15.28%,安踏体育涨6.43%。A股中一些服装概念股,例如日播时尚、三夫户外、美邦服饰、森马服饰、海澜之家、探路者也掀起了一波回购热潮。而在国际市场,欧盟和日本相继发布了8月份纺织服装零售数据。继7月份欧盟和日本双双呈现纺织服装市场下行趋势后,8月份,欧盟服装零售回升,市场整体规模恢复至去年同期的八成半以上;日本服装零售则继续下降,比7月下降7.3%,但市场规模也恢复至去年同期的八成以上。由于疫情以来本土服装板块表现偏弱的原因集中于零售和库存两方面。8月服装零售表现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本土服装消费景气已基本恢复。结合品牌公司经营策略调整及中报数据,创嘉平台认为服装行业库存风险可控且库存压力处于改善区间。随着双十一的逼近,众多服装企业纷纷提前预热,准备打一场“翻身仗”,似乎预示着服装市场即将度过“寒冬”,但事实是否真是如此?事实上,自2019年起,全球服装行业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上半年,港A两地15家已经披露了半年报的代表企业中,仅有2家公司取得了归母净利润的正增长,不少知名大龙头下滑均超过50%。美邦下滑达246.5%,朗姿下滑103%,森马下滑达97%,海澜之家下滑达55.4%,就连不少跨国服饰巨头也因为疫情的来临而被打得措手不及,维多利亚的秘密、美国服饰品牌J.Crew等品牌接二连三传出倒闭破产新闻。Gap、H&M、Zara、无印良品也关闭了全球多家店铺。
可以看出疫情并不是导致服装行业式微的唯一原因,所以卫生危机得到控制所带来的这种市场反弹实际上是存在一些质疑的,眼下服装行业的反弹高走是否是一个伪命题,下一个财报季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