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对服饰的影响,秦汉时期人们的着装意识秦汉时期不论服装形制还是服装色彩都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以服色为例,而介于五色之间的间色、杂色则多为平民服饰所采用。秦汉时期服装色彩的五方正色信仰,构成了传统服装的基色而代代传承。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从西汉开始儒家思想得到发扬光大,儒家学说对后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来源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被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既是对中国远古自然崇拜的继承与提高,同时又对中国人融于自然的服饰观起到了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汉代服饰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的“天人一也”和“天人感应“对服饰的影响在于当时的“四时服”与“五时衣“形制。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对着装的影响在中国影响最大、最广泛的外来宗教是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时由西城传入我国内地。东汉明帝时,在都城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一白马寺。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反映。佛教的传入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扶持和提倡,于是成了众多平民百姓与达官贵人的信仰。佛教的传播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艺术方面,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建筑兴起,石窟艺术。唯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和舞蹈艺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保存至今的不少塔寺建筑,如闻名世界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等成为我国雕刻艺术的瑰宝。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尊奉老子为教主,称“太上老君”。道教对秦汉服装的影响随处可见,道巾、道袍、道用草鞋、棕扇、掸尘、纳凉等对其服饰用品的影响最大,道教的阴阳色彩体系对民族服饰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一种历史宗教文化现象,有必要对其中广博深厚的内涵予以探求。
男子服装
君臣官服,皇帝冕服秦汉时期皇帝仍遵循先秦天子在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穿冕服的习俗。冕冠十二旒仍是皇帝的特权,冕冠只能是皇帝一人所戴用,废除了周朝时高官皆可戴用的制度。冕服已成为帝王的专有服装。冕服以黑色上衣、朱色下裳为标准,衣裳绘有章纹,并配以蔽膝、佩绶、赤舄。冕服内有中单素纱,外有革带、大带。大带加于革带之上,用素(白色生绢)或练(白绢)制成。
到了秦汉时期,袍服开始作为官员朝会和礼见时穿着的礼服。秦朝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穿绿袍、着深衣。平民穿白袍,多用麻或用绢制。秦汉400多年来,一直以袍作为礼服。西汉时期的服装形式多样,单袍、绵袍有长有短,衣襟有直有曲。汉代的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称为“祛”,全袖称为“袂”。
官吏的佩绶制度先秦时期的男子所用的腰带,以皮革为主。到了汉代,职官品级,除了在冠巾、服装及腰带上显示之外,在佩饰上也有表现。佩绶制度就是其中之一。绶带和官印一样,都由朝廷统一发放, 因为是系在官印的纽上面,所以也称“印绶“或“玺绶”。佩绶的形制,因佩带者身份高低,在尺寸、颜色和织法上都有明显的不同。
据文献记载:“汉朝皇帝佩黄赤绶,长为两丈九尺九寸;诸侯、王佩赤绶,长二丈一尺;公、侯、将军佩紫绶,长一丈七尺。”官职越小,绶的尺寸越短,颜色也各不相同。后来,佩绶演变成悬挂在身后的矩形织物,这种外形佩带方式直至明朝都无重大变化。
女子服装
秦汉时期的女装是中国古典女性衣着的代表,汉代女装与唐代女装一起被后世称为 “汉服唐装”。秦汉女装与先秦时期比较,呈现出许多变化,深衣绕襟层数的增加、新颖的襦裙装流行、头饰的多样性和鞋履的发展等共同构成了秦汉服饰的辉煌。汉朝的女装,主要有襦(短衣)、裙、袍、裆榆(直裾单衣)和桂衣。汉代因为织绣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就可以穿绫罗绸缎等漂亮的衣服,普遍人穿的是短衣长裤,而穷人穿的是短褐即粗布做的短衣。
深衣是秦汉时期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是女子的礼服,而汉代的男子穿深衣者少。女子深衣在继承先秦的基础上已经有了不少变化,最显着的是绕襟层数增加,左衣襟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形象资料看,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禅衣是华夏服装体系衣制的一种,即无衬里的单层衣服。秦汉时期禅衣一般是夏衣,质料为布帛或为薄丝绸。禅衣也有曲裾、直裾之别。以着名的长沙出土西汉时期马王堆“素纱禅衣”为例,交领右衽,直裾式,中等宽度袖。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7厘米,腰宽48厘米,衣重仅48克,薄如蝉翼,丝光华美,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
桂衣是东汉末期出现的一种贵族妇女使用的礼服,是深衣的变化。其最大特点是用彩色织物作成几条上宽下窄的尖角形饰片,垂挂在腰部周围。桂衣下摆肥大而裾拖地,摆叠如云,有富贵气势。桂衣正面还需系有一片近似围裙的“蔽膝”,下端呈现椭圆形,上有彩绣纹饰,蔽膝两侧则露出条条桂角。桂衣虽然于东汉出现,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女子中最为流行。
秦、汉时代女鞋是很讲究的。汉朝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绘画中体现出的女鞋特征是鞋底较厚、鞋头翘起而分叉。鞋头上翘继承了先秦时期鞋的样式,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鞋子的典型特征。两汉时期女鞋多用丝、锦、帛、皮革等材料制成,丝履等鞋面要绣花,鞋头造型为歧头形,称为歧头履。